2012年1月21日星期六

阅读教学课就只是让学生读懂一篇课文么?(3/4)

阅读教学课就只是让学生读懂一篇课文么?
        -- --文本对读:《列那狐狸与大公鸡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

     在课文的部分,我是通过一些提问跟学生按照文本讨论。这个方式有一个作用,就是教导学生一些技能,让学生在分析原文的时候能够用到有关方法去分析原文。我 尝试引导学生去分析课文里面文字的处理,和整个情节的处理。之后我就让学生通过文本对读去探讨其中问题所在、关键细节到底有什么不同,找出其中的差异。当 我们看到两样相似的东西,我们就会做比较:这两样相似的东西不同之处在哪里?我觉得学生也会做这一个行為。我还要引导学生带 着问题意识去读文章,那是因为时间不足。如果有很长的时间,我可以让学生先自由去读,不用带着问题意识去读。带着问题意识去读可以让学生心里有一个目标, 要去找到底有什么不同?不同在哪里?相同在哪里?为什么?他在读的过程就不会纯粹只是看故事。他会尝试去理解,去思考。当我们让学生提出他喜欢还是不喜欢 原文的时候,很多学生会说:“我喜欢”、“我不喜欢”。基本上他们有一种感性的认知:喜欢、不喜欢。但是一般上他们还不能够通过理性的思考,把他们为什么 喜欢还是不喜欢说出来。我尝试用一些方法让学生通过讨论经历一段理性的过程,让学生去思考,所以接下来我就让学生分组讨论。这次我做了另一个尝试:让学生 提出问题,而不是老师提出问题。很多时候上课是老师问问题,学生回答。老师问的问题是假设的问题,是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问题呢?是不是学生不知道的问题 呢?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。让学生讨论后提出问题,然后我才跟学生一起去解决他们的问题。我觉得学生提出的问题才是有意义的,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问题。

     最后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总结。经过总结,探讨人物形象的统一这一思维定向的目的就达到了。但是在这一堂课,我觉得生本概念这一方面可能做到还不够完善,因为这个基本上还是一个尝试。



     这次教学采用了生本教学概念,生本的概念大家都不陌生。 从80年代推出3M的 概念开始,大家都说以学生为主,但是到现在还是以老师为主。我尝试把课堂还给学生,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,教师为主导。我引导学生,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、 自己提出问题、自己去解决问题。我觉得这个教学效果比较好一点。当然,这是我的概念,我的理念,今天的课有没有做到那是另外一回事。我觉得教学要订下一个 比较高的标准,然后努力去尝试做,总有一天会达到的目标的。

     本课的教学策略采用的是文本对读。这个双文本的对读其实是一个比较新的教学概念。通过文本对读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比较与思辨。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发现,老师 不用带着学生一句一句的去读课文。只要给学生一个目标,他就会自己去阅读,能够深入课文地读。在这个过程中我希望学生能够有所发现,有所探索。通过学生刚 才提出的问题,可以发现其实他们是有思考的,只是他们没有思考的习惯,也可能是他们的表达能力有问题。他们不能够完整的把心里面模模糊糊的想法组织起来, 让它清晰化,然后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。我觉得这需要长期的训练,不是不能的,大家要努力啦!

     语文教学有所谓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争执。但是在我国,对这个课文教学的要求和讨论其实是非常少的。在歐美、日本或者在中国,他们对语文课到底要着重于工具性 还是人文性是有非常多争论的。所谓的工具性就是把语文纯粹当做一个交流沟通的工具来教,这样的教学会比较着重于语法之类的。人文性可能就比较着重于它的文 化、文学方面的熏陶,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人文内涵的、有品德的学生。在编写教材的时候,他们常常会出现一些争议。基本上现在的争议就比较小,大家会认为说 要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,把它融合在一起。刚才我的做法就是让学生去深究课文里面的文字,然后尝试让他们投入课文的情境去看课文里面的主角到底怎么做,思考 它为什么那样做。

     接下来看阅读跟写作,这两者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。我们看学生回答问题,当问题问“喜欢不喜欢......” 的时候,他只回答:“喜欢”。他不会把一个完整的句子说出来。根据我的观察,许多老師一般上对这一方面也没有太多的要求,只是急着找答案,只要学生把答案 丢出来就可以了。老师没有要求学生用完整的句子把意思完完整整地说出来。一个学生如果长期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多说话,在写作的时候他能够很完整地把一个句子 表达出来吗? 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。
 
     最后要谈到思维技能。思维技能就是KBKK,我们也谈了很久,大概八九十年代就推出了KBKK。老师平时写教案会把KBKK写 下去,但有时候就是为了写而写。教师指南里面也有思维技能。我觉得那个思维技能的编写有时候其实是为了编而编,是非常的死板、刻板的。我尝试通过这文本对 读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比较和思辨,很自然地融入了思维技能,而不用刻意说:“要比较”,然后就拿一个东西填两个表格,这样就叫作比较吗?其实这个只是教到学 生怎样填表格,对不对?(待续)


附录:(请单击)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